博士之路不易走。美國體制,先要修兩年課,通過一兩次不容易的考
試(動輒篩走幾成人),找研究方向、論文導師,再花三、四年時間
完成博士論文,論文委員會滿意才能畢業。視乎學科,有未完成論文
就找到工作、慢慢以候選人(candidate)身份讀完的,但
以經濟學來說,一般是論文接近完成才找工作,得聘書後再花數月畢
業。讀博士閒閒地五、六年(人文學科十年寒窗大有人在),要過五
關斬六將,但「博士」之名是身份象徵,於是假學位假大學皆有需求
。這類A貨,主要為了充門面添威風,騙騙行外人可以,憑學位在大
學找工作則困難得多。大學學系請人,先會有系內專家檢視其論文的
質素,亦重視申請人的推薦信(多由論文委員會成員撰寫),更有訪
問和演講,整個過程不容易造假。
學位有A貨,學報文章也有A貨。
學報文章不易刊登,尤以經濟學學報過程漫長,由投稿到刊登平均要
逾一年。學報編輯收到文章,大有機會立即拒稿(名學報先殺掉九成
以上投稿),編輯認為有點看頭的,便找評審員檢閱。評審員拒稿機
會亦高。有幸過關,作者就依照評審員的建議修改文章,但修改後仍
有機會被拒。如是者來來回回一年半載,編輯評審員都滿意,文章才
能刊登學報。
發表文章困難,於是有「搵錢學報」出現。這類學報的出版社、編輯
來歷不明,大量寄出垃圾電郵搵生意。投稿先要交一筆可觀費用,交
了錢就能通過簡易評審程序,絕不拒稿兼極速刊登。不過,這類學報
上網一查即知真偽,大學管理層難以被騙。既然學位、學報真假不難
分,何以仍有價有市?無論是A貨博士還是俾錢文章,賣方(僱員)
造假都要有買方(僱主)配合,一隻手掌拍唔響:為求增加學系教員
博士比例,懶理是否貨真價實;為求教員個個「著作等身」,懶理學
報是否有公信力。據說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機構,就是靠這些方法
「發展」和「升格」。
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副教授/
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economics3.0